「寺」本为古代官署的名称。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,如大理寺。《广韵》云:「汉西域白马驼经来,初止于 鸿胪寺,遂取寺名,创置 白马寺。」佛法东渐之初,只有皇帝敕建的供僧团居住、学习、修行的场所才能称为「寺」,而后天下效之。
「庙」,朝拜、祭祀。「寺、庙」都具备朝拜的作用功用,其概念可以部分相通。严格来说,「寺」不具备人文祭祀的作用。只有具备人文祭祀作用的场所可称为庙,如「太庙、关帝庙、土地庙」。
「庵」古时特指小草屋,出家人私盖自修的小草屋,即所谓「结草为庵」,后特指非官方的、由私人主持修建的寺院,例如「白华庵」。
「宫」者,帝王之所,只有帝王所居住的地方才能称为「宫」,因为元明清三朝敕封诸高僧为法王,因此他们的驻锡之所亦称为「宫」,例如「布达拉宫、雍和宫」。
「院」者,院落也,建院一是表明地界,二是安保之用,故常与词叠称,如「寺院、禅院、学院」。「丛林」者,在佛陀时代,僧团多居於附郭丛林之中,故以「天下丛林」统称一切佛教场所。因此「禅院」亦称为「禅林」,例如「海岸禅林、圆通禅林」。「寺」多为比丘常住,「庵」多为比丘尼常住,但绝非定制,亦有比丘尼住寺,比丘住庵,一切随因缘而变。